在所有自讨苦吃的人之中,唐僧可能是最著名的之一。让这个唐朝和尚名垂青史的,是一段以苦难为主题的漫长旅行。
自讨苦吃的理由有许多种。有玄而又玄的形而上者,如信仰、修炼、寻找自我;有利益诉求的形而下者,如寻宝、探秘、追名逐利。唐僧的理由介于两者之间:佛教徒的身份让他对遥远的佛国心向往之,心甘情愿用一路苦修来表明自己忠贞的信仰;更何况路的尽头还有着货真价实的宝贝——人间难觅的真经。
这理由足以驱使他上路,一路向西。我相信,即使没有皇帝的委派,这趟信仰的苦旅也将注定或早或晚地出现在他的生命里。这是有梦想的人的通病:他们梦想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极乐世界,距离庸碌的日常生活十万八千里,而他们相信,总有一天,他们将穿越千难万险抵达那个彼岸。那呼唤他们出发的号角,如暮鼓晨钟般日日敲打其心,让他们坐立不安,直至背起行囊,勇敢出发。
所以,有乐游,也有苦游。苦游的苦,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重重考验。就像唐僧的西游,在出发之前就注定了九九八十一重苦难。这苦难是他的信仰赋予他的考验,穿越这些苦难,便是对信仰最好的膜拜。
在这八十一难中,有妖魔的威胁,也有色相的引诱;有金钱的铺陈,也有名利的挽留。这些苦难,源自欲望、嫉妒、贪婪、仇恨、谎言,甚至源自爱。这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。或许可以说,唐僧历尽艰险抵达极乐之地的旅程,正是凡俗人生之路的一种隐喻。
唐僧的苦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亘古不变的善良。因为善意,太容易相信别人,结果一次次被欺骗,陷入危险。如何来评价这种善良?通过唐僧与他的三个小伙伴之间的关系,《西游记》给出了微妙的回答。三个徒弟是唐僧的旅伴、保护人,同时又是听命于他的受教者。他一次次依赖于他们将自己从危难中解救出来,却仍坚持以自己的善良信条去规训他们。他们对他恼怒、气愤、无奈,到最终折服。最后他们都成了“佛”——真善美的佛,善良正在其中。
许多人把《西游记》的读者群圈定为小孩,这部经典名著也的确被改编为动画片,并成为每年寒暑假电视里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。然而,我更愿意把西游的故事看作一个写给成年人的寓言。因为只有成年人才能够理解,人生就是一场苦游,背负着信仰前行的过程是那样步步惊心,永远保持善良是那样艰难,但唯有如此,才能获得庇佑,取得生命的“真经”。
来源: 中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