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会动态
国内新闻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旅游新闻 > 国内新闻
国民旅游休闲的“增城实践”
来源:http://www.jxlxsxh.org    作者:jxlxsxh    发布时间:2013-11-14    点击次数:1530
    自2009年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以来,广州增城市就成为了旅游业创新发展思路的“孵化基地”——首创500公里生态休闲绿道,全国各地争相学习、复制;提出造景、造势、“造谣”的旅游发展“三字经”,各地纷纷借鉴、模仿;启动了“田间ShoppingMall计划”,带动增城荔枝、迟菜心、紫玉淮山、白水寨番薯、增城丝苗米等农特产品销售价格一路走高……

    一系列“首创之举”,令全国旅游业界对这个原本没有“名山大川”的城市刮目相看。增城,因此成为近年来“人气关注度最高”的生态旅游城市之一。

    休闲产业计划——“大旅游”格局初步形成

    在2009年以前,说到增城旅游,也许很多人只知道“白水寨”一个景点。

    事实也是如此,从旅游资源来看,增城可谓“只见星星,不见月亮”,多数单体旅游资源的优势并不突出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?增城市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史寿山认为,需要构筑“大旅游”。

    “大旅游就是大休闲,增城是一个休闲城市,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体生态环境非常优良,其独特的品牌是生态、休闲。”史寿山说。

    据了解,增城拥有257公里生态景观带、12个森林公园、20多个生态公园和白水寨等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,森林覆盖率达55.38%,全年空气优良率100%,这在珠三角核心区非常罕见,并先后获得了“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”、“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”、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、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等称号。

    在史寿山看来,增城发展“大旅游”,不仅仅是着眼于传统的打造个体景点,而是更加注重统筹规划,把整个城市作为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区和国民旅游休闲目的地来“大手笔”建设。

    为此,增城市提出,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,全面优化生态环境,让增城处处像公园,变“重物轻人”为“见物见人”,变“在城市里建公园”为“在公园里建城乡”,努力实现家园变公园、田园变公园、果园变公园、校园变公园和工业园变公园,在实施公园化战略过程中,优化旅游业发展“大环境”。

    围绕建设“公园里的宜居城乡”,增城大力推进“青山绿地”工程,深入实施城乡环境“清洁美”、“绿上添花”和公路的“三化”工程,将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、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,让增城水更清、地更洁、环境更优美。史寿山说,行走在增城公路上,你看不到垃圾,看到的是处处有景观、处处像公园。

    特别是在北部1000平方公里范围,限制发展工业,以发展生态旅游的方式,变砍树为看树,变山区为生态旅游区,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,促进北部体育运动休闲、会议度假休闲、温泉旅游休闲等项目发展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增城将北部山区的生态农业、林业、水利、公路、交通、环保及美丽乡村、美丽花园建设等纳入全市城乡统筹建设中,基本建立起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。史寿山欣喜地介绍,目前旅游公交车已经开进白水寨景区,新塘旅游集散中心也在加紧完善。

    2012年,增城市进一步提出建设“生态水城、四季花城、田园绿城”的理念,实施“一核三区”发展规划,探索走新型城市化道路。与此同时,增城旅游业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实际,把南、中、北划分为生态工商旅游、生态文化旅游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三个旅游圈,目前已形成“一江、三道、六大核心区”及南中北三个旅游产业圈的“大旅游”格局。

    “不拿单个景区算账,而拿整个城市算总账。休闲环境好了,基础设施配套好了,服务水平提高了,还怕游客不来?”史寿山反问。

    休闲城乡计划——“绿道模式”备受关注

    树立了“大旅游”的观念之后,增城决定转变思路,确立“生态、休闲、智慧、幸福”的战略目标,发挥生态优势,不比人口规模,不比高楼大厦,坚定不移走生态城市发展道路。

    经过提炼总结,造景、造势、“造谣”成为了前些年增城旅游发展的“三字经”。在“造景”方面,增城绿道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大亮点。

    早在2007年,增城就率先在全国开始规划建设绿道。2008年,建成了市区到白水寨的5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道;2009年,增城建成从凤凰城到白水寨80公里的自驾车旅游景观大道;到2010

    年底,增城已建设377公里绿道、21个绿道驿站。

    增城绿道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激活了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,使得原本零散、破碎、孤立的旅游资源,在绿道上得以整合,使得整个增城旅游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从而在一个没有“名山大川”的背景下,形成了一个“小城市,大旅游”的雏形和框架,为区域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及个性化发展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   随着绿道功能的完善,“绿道骑游”的美名广泛传播,并逐渐成为珠三角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。“开车到增城,在风景秀丽的绿道上散步、骑单车,非常惬意舒适。”史寿山说,每逢周末,各路“拜客”络绎不绝,各地团队、自驾车游客蜂拥而至,到处停满了来自广州、深圳、东莞、佛山等地的小汽车。

    目前,增城已形成500公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:自驾出游绿道、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。增城绿道以“藤结瓜”、“瓜连藤”的方式,统筹城乡发展。

    在此基础上,增城市又首创了“田间ShoppingMall计划”——装满车尾箱工程。在自驾游的勃兴时期,增城市计划打造一批本土农特产品,让更多的自驾游客采购,装满自己的车尾箱,从而拉动北部山区旅游、农业产业的发展。

    在田间ShoppingMall计划的带动下,“增城十宝”炙手可热,挂绿荔枝、增城丝苗米、增城迟菜心、正果腊味等已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早已声名在外。作为中国最美荔乡,增城的荔枝品种多达52种,其中增城西园挂绿荔枝久负盛名,最贵的一粒荔枝卖到55.5万元。

    增城绿道成为“幸福市民、快乐游客、致富农民”之道。

    绿道开发模式甚至得到了中央及广东省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赏,并作为示范在广东省进行广泛推广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、经济和品牌效益。目前,绿道的影响力已超出广东,被国内更多的地区学习、复制,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。

    而今,绿道建设已在各地铺开,如何未雨绸缪、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?这是增城市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必须要面对和考量的因素。

    为此,增城市率先启动了绿道智能化工程,游客自助选车、取车、还车,自在畅游。绿道智能化旅游一经推出,首先吸引了本地青少年、学生一族,成为增城绿道

    旅游开发的又一大亮点。

    “增城绿道休闲游”已经成为业内知名品牌。2013年前三季度,增城绿道共接待游客39.42万人次,同比增长5.28%;绿道旅游收入1288.9万元,同比增长

    18.72%。

    休闲市民计划——让游客享受“市民待遇”

    在构建“大旅游”格局、打造以绿道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,增城市在2009年提出“休闲市民计划”,努力提高居民的旅游休闲意识。

    2009年12月,增城市就发放了首批1万个《增城休闲市民证》和《增城休闲市民卡》,产生了良好的市场与品牌效应。

    “增城并非首个推出休闲市民计划的城市,但是增城市在履行休闲市民计划上做得最彻底、最实在。”史寿山说。

    在这个过程中,增城市旅游局一举改变行政机关的做派,以服务者的角色,既服务于游客,也服务于商户,将游客权益和商户收益统一到一个可见、可控、可评估的框架之内。针对休闲市民计划,专门设立投诉中心、援助中心,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市场或消费纠纷,理顺买与卖、甲方与乙方的关系,有力促进了休闲市民计划的实施。

    “每一个持休闲市民证消费的游客,所获得的实惠有大有小,但是综合起来,这就是增城市的态度,一种尽可能让利消费者、让利游客的姿态。而良好的商业态度,又促进了区域内商户的销售,形成良性循环。”史寿山说。

    在总结此前经验的基础上,2013年7月以来,增城市又将包括凤凰城酒店在内的60家旅游企业纳入了增城市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,对凤凰城酒店在内的41家旅游企业颁发了新的“广州增城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”、“广州增城休闲市民旅游景区优惠点”等牌匾。

    据了解,这些旅游企业虽然以自愿的形式加入示范单位的行列,但是要与增城市旅游发展中心签订协议,为持有增城休闲市民证的游客提供“VIP”便捷服务或优惠,确保各项优惠措施能落到实处。

    史寿山表示,增城将继续扩大国民旅游休闲成果,计划将200家涵盖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的旅游企业纳入国民休闲计划之中,切实为游客提供更多利民、惠民的旅游优惠。

 

来源: 中国旅游报

上一篇:2015年中国印尼互访游客将达200万人次
下一篇:环保公益行传递文明旅游正能量
Copyright © 2024 jxlxsxh.org. All rights reserved by 嘉兴市旅行社协会 浙ICP备13027769号-1
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推荐 嘉兴中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